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
有白喉棒状杆菌和类白喉棒状杆菌。
共同特点:1、G+杆菌:棒状杆菌
2、染色不均:异染颗粒
3、排列不规则:L、V、Y、歪斜的栅栏状。
4、有些菌能产生强烈的外毒素。
白喉棒状杆菌(C.dephtheriae)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G+、细长、弯曲、排列不规则,常呈英文字母状。一端或两断膨大呈棒状。
异染颗粒(其主要成分为核糖核酸和多聚磷酸盐,对鉴别白喉杆菌有意义)。
(二)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
需氧或兼性厌氧,营养要求高,在含有凝固血清的吕氏培养基上生长迅速,34-37℃12——18小时形成灰白色S菌落。在含0.03——0.04%亚碲酸钾的血平板上,能吸收亚碲酸钾还原成金属碲,菌落呈黑色。
葡萄糖+、麦芽糖+,有的菌株分解淀粉和糖原,但不产气。
根据对亚碲酸钾的还原能力菌落形态、及生化反应将白喉杆菌分三型:重型、轻型、中间型,我国以轻型多见。
型别 |
菌落特点 |
分解淀粉 |
溶血 |
重型 |
大、灰色 |
+ |
- |
轻型 |
小、黑色 |
- |
+ |
中间型 |
中间黑色、边缘灰色 |
- |
- |
(三)变异:
形态、菌落、毒性均可发生变异。从S型变为R型。当无毒株变为溶原性细菌时,便可产生外毒素并遗传下去。
(四)抵抗力:
对干燥、寒冷和日光的抵抗力较其他无芽胞细菌强。 对湿热和消毒剂敏感。对青霉素及广谱抗生素敏感,但对磺胺不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物质:
1、白喉外毒素:特点:具有高度的免疫性;毒性强;只有携带脽棒状杆菌噬菌体的菌株才可产生外毒素;性质稳定,可制成类毒素。
2、索状因子:是细菌表面的一种毒性糖脂,即海藻糖-6 –6’双分枝菌酸。能破坏线粒体,影响细胞呼吸与磷酸化。
3、K抗原:它具有抗吞噬作用,有利于细菌在黏膜表面的定植。
(二)所致疾病:
白喉,是儿童常见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人和带菌者是传染源,细菌存在一于鼻腔中,经飞沫和染物品传播。最常侵犯的部位是咽喉和气管黏膜。
致病过程;患者或带菌者——菌在鼻咽喉部黏膜繁殖————产生外毒素:1、局部炎症:纤维素渗出、白细胞与坏死组织一起形成假膜如脱落——窒息, 2 入血——毒血症(细菌不入血,只是外毒素入血)聽 3、毒素与心肌结合——心肌炎,与外周神经结合——软腭麻痹、声音嘶哑、肾上腺功能障碍、血压下降等。
(三)免疫性:
病后可获得牢固的免疫力,是体液免疫。
锡克实验:利用毒素、抗毒素的中和原理,调查人群对白喉免疫力而做的白喉毒素皮内试验。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标本:用棉拭子取假膜边缘
(二)直接涂片镜检:G、美蓝、奈瑟染色
(三)分离培养:吕氏血清培养进行涂片或看菌落。
(四)毒力试验:
1、豚鼠试验:
2、琼脂平板毒力试验:
四、防治原则:
(一)人工自动免疫:注射白喉类毒素;注射白百破三联疫苗(DPT)。婴儿满月即可接种,3~4岁和6~8岁各加强一次。锡克实验阳性的青年人和成年人接种。
(二)人工被动免疫:注射抗毒素;原则:尽早足量应用。需试敏。
(三)抗生素的应用:青霉素或红霉素
聽
上一篇:细菌学各论——肉毒梭菌
下一篇:细菌学各论——分支杆菌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