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
3.增殖 猪瘟病毒能在猪肾细胞和其它一些哺乳动物细胞内增殖。病毒成分在胞 浆内合成和装配后,以芽生法成熟并释放。 细胞培养物中病毒的传播呈三种方式。一是从感染细胞内释放的病毒粒子经培养液 感染新的易感细胞;二是被感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直接传给子细胞,向培养液中加入猪 瘟抗血清不影响病毒感染滴度;三是通过细胞间桥在细胞之间传播病毒。 许多研究者试用不同种类的细胞,主要是猪源细胞在体外增殖猪瘟病毒,证明骨髓、 睾丸、肺、脾和肾的细胞以及白细胞均可增殖猪瘟病毒。曾报道猪瘟病毒可在牛肾细胞 内生长。经几代鸡胚传代的猪瘟病毒还可在鸡胚成纤维细胞内生长。兔化弱毒疫苗株易在犊 牛睾丸和羔羊肾细胞内增殖。 Pirtle和Kniazeff等应用免疫荧光技术系统地试验了来自7个科、 29个 种的哺乳动物细胞培养物对Ames强毒株和TCV弱毒变异株的感染性, 包括26种原代细胞 培养物、14种低代细胞株(4~14代)以及13株高代细胞系,结果证明牛胚胎、绵羊羔、聽 山羊、鹿、猪、野猪、臭鼬、狐、松鼠、豚鼠、獾和家兔等的原代肾细胞,可以不同程 度地增殖猪瘟病毒。而狗、雪貂、猩猩、猴、大鼠、小鼠、袋鼠以及马的肾细胞和皮肤细胞 均不支持猪瘟病毒的生长。 低代细胞株,如胎牛的皮肤、脾和气管,胎羊的肾和睾丸, 兔的皮肤等继代细胞都 可支持猪瘟病毒的增殖。也有猪瘟病毒可以适应鸭胚和鸡胚的报道。 在高代细胞系中 ,例如人和其它灵长类细胞、猫肾和乳仓鼠肾BHK21细胞以及牛肾细胞系(MDBK)、非 洲绿猴肾细胞系BSC1等,猪瘟病毒均不能生长。 感染性最强的是PK15、PK2a和ST等几株猪肾和猪睾丸细胞系。新合成的病毒大多 吸附或结合于细胞之上,仅约1%游离于培养液中。 我国近几年用原代猪肾细胞培养C系兔化猪瘟弱毒,可连续收获病毒液4~5次, 其 对兔的感染滴度一般每ml可达105个热反应剂量。 猪瘟病毒可在猪的白细胞培养物或猪肾细胞中连续培养,许多研究者由此获得一些 弱毒株,例如Loan和Gustefson两氏在白细胞 连续培养猪瘟病毒702~737天, 减弱其毒力。Torlene等成功地将猪瘟病毒连续通过猪睾丸细胞, 获得弱 毒株。Sato等用猪肾细胞连续培养法培育出LOM弱毒株。 美国也出现不少细 胞培养的弱毒株。 Mengeling用5株猪瘟病毒感染猪肾PK15细胞,都产生持续性感染, 连 续63周80代。经荧光抗体染色,几乎所有细胞的胞浆中都有病毒抗原。持续感染是在细 胞发生有丝分裂时病毒传播至两个子细胞的结果。 Mengeling和Drake两氏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滴定猪瘟病毒在PK15细胞中的 复制。结果能在接种后6~8小时于细胞浆中检出病毒抗原,并可根据荧光细胞计数( 荧光 斑)测定病毒量。所谓荧光斑,是指在用荧光抗体着染感染细胞培养物, 于荧光显微镜 下看到的由几个至几十个感染细胞组成的荧光灶。初发荧光斑出现于病毒接种后的16~ 20小时,继发荧光斑则需迟至22小时才能出现。由于荧光灶的数目与接种物中的病毒感 染单位有直接关系,因此,“荧光斑形成单位”也是原病毒材料中病毒含量的计算指标。 猪瘟病毒在细胞培养物中不产生细胞病变,但是Gillespie等用一株猪瘟 兔化毒接种猪,当其出现持续性病毒血症时,用猪肾细胞分离获得一株在细胞培养物中 引起细胞病变的“PAV1”毒株。 由于某些研究者从这株病毒的某些细胞培养物中分离 出小RNA病毒、细小病毒和腺病毒,故认为“PAV1”毒株不是猪瘟病毒,例如Bordon 认为“PAV1”毒株是细胞培养中所用血清的污染病毒——腺病毒和牛腹泻病毒。Bachm ann应用来自SPF猪的原代猪肾细胞,将“PAV1” 毒株连续传205代后检查, 并未发现其它病毒。 由于猪瘟病毒细胞培养的产量低,而且又难于纯化, 使HCV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一直 处于停滞阶段,直至最近几年才在HCV细胞培养的产量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Rumenap f等采用悬浮培养的猪淋巴细胞系38A1D培养HCV,Moormann等用S K6细胞培养经克隆化的HCV,均获得了高效价的HCV,并用之提取HCV的RNA,进而建立了H CV的cDNA文库,完成了Alfort株和Brescia株的全序列分析。
聽
上一篇:猪瘟病毒特征
下一篇:猪瘟病毒病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