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 犬瘟热病毒病原性
聽 自然条件下,犬瘟热病毒感染犬科(如犬、狐、狼等)和鼬科(如貂、雪貂、臭鼬等)的多种动物,在猫科动物(如狮、虎、豹)也发现了犬瘟热病毒感染。用犬瘟热病毒给小鼠、家兔、豚鼠、鸡、仔猪和猫进行人工接种,同时以敏感动物,即水貂和幼犬作对照。结果水貂100%发病,30%死亡;幼犬100%发病,70%死亡;其它动物全部不现症状。但也有犬瘟热病毒可在小鼠和乳仓鼠体内增殖的报道。Appel等(1994)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野生动物园于1991~1992年已有17只大型猫笠动物死于犬瘟热,包括豹、虎、狮等,并认为传染源是患病浣熊。另外,伊利诺动物园和加利福尼亚某保护区也分别死亡2只豹和2只虎。该氏等先后从死亡或濒临死亡的3只豹、3只虎和3只狮体内分离获得病毒。另有报道,坦桑尼亚北部平原的狮子已有30%在近年内死于犬瘟热。但迄今尚未见有家猫发生犬瘟热的报道。Barrett等(1992)报道,1988年在西北欧水域发生了15000只斑海豹死亡,随后又有地中海的条纹原海豚,贝加尔湖和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海豹大量死亡,从这些动物分离出了与犬瘟热病毒亲缘关系很近的所谓海豹瘟热病毒(phocinedistempervirus)。由于自然免疫的缘故,犬瘟热主要侵犯幼犬,极少见于成年犬。本病的潜伏期约为3~5天,随后出现双相型发热(体温两次升高),眼、鼻有卡他性或化脓性分泌物。在第二次发热时表现呕吐和腹泻,呼吸道有卡他性炎症,有时发展成肺炎。本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精神抑郁,体重不断减轻,脱水,脚垫和鼻过度角质化。神经症状,如肌肉痉挛或后肢瘫痪,可能持续很长时间。死亡率变化不定,在无并发症的情况下,通常很少死亡,并发症如肺炎和脑炎,约占所有病例的50%,这些病例的死亡率高达70%~80%。在原来没有犬瘟热的地区内首次暴发犬瘟热时,动物易感性极高,死亡率可达90%,甚至90%以上。临床病例大多为3~6月龄的幼犬,本病冬季发病最高,常每2~3年大暴发一次。水貂的犬瘟热,即貂瘟。潜伏期随传染来源而不同。当貂属动物为传染源时,经3~4周即可在貂群中引起广泛传播。症状严重,死亡率高,有时高达80%~90%,特别是在幼兽。如传染来源为犬或狐,则常有2~4个月的隐性经过,初期症状不典型。当病毒逐渐适应貂体以后,才能引起广泛传播。水貂的犬瘟热呈现慢性或急性经过。慢性型的病程为2~4周,主要表现为皮肤病变。脚爪明显肿胀,脚垫发炎变硬,鼻、唇和脚爪部皮肤上出现水泡状疹,化脓破溃后结痂。生殖器和肛门肿胀外翻。急性型的病程为3~10天,除上述皮肤病变外,并出现先是浆液性而后是粘液-脓性的结膜炎和鼻炎,从眼和鼻内排出大量浓稠分泌物,分泌物多时,可能粘住眼皮或堵塞鼻孔。病兽体温上升至40℃以上,并常发生下痢和肺炎。还有超急性型,外表似乎健康的水貂可能于几分钟内突然死亡,病兽呈现神经症状,发出剌耳叫声,并口吐白沫,搐搦而死。豹、虎、狮等野生大型猫科动物发生犬瘟热时的最初症状是食欲丧失,并发生胃肠和呼吸道疾患。病理剖检变化与犬相同。根据对发病机理的研究,犬瘟热病毒在感染后最初6天内主要在淋巴系统中增殖,并不到达上皮细胞。免疫荧光技术证明,于感染后24小时,病毒抗原首先出现于支气管淋巴结和扁桃体内,第2~3天存在于血液单核细胞。于感染后9天,病毒分布于全身,并发生腹泻。约在第12~16天发生肺炎和神经症状。病犬的肺可能不被感染,但充血或间质性肺炎并不少见。致死性病例经常由于并发细菌感染引起支气管肺炎,物别是化脓性肺炎。眼结膜、上呼吸道发生炎症,肝坏死。发病2~3周后最常见的一个特征是脑炎,但在没有其它临床症状的情况下,脑组织也可能发生炎症或脱髓鞘病变。胞浆内包涵体主要见于泌尿道、膀胱、呼吸系统、胆管、小肠和大肠粘膜的上皮细胞内,以及肾上腺髓质、淋巴结、扁桃体和脾脏的某些细胞中。核内包涵体较难看到,主要发现于膀胱细胞。电镜观察包涵体时,常可见到其中病毒核衣壳的集聚。易感母犬生产的仔犬,在血清中没有犬瘟热抗体,对本病非常易感。免疫母犬的仔犬在子宫内仅获得有限的免疫力,因为抗体不易通过胎盘屏障。因此初生仔犬血清中的抗体滴度极少超过母犬的3%。然而通过初乳很快使仔犬获得被动免疫,在生后36小时内仔犬血清中的抗体水平可上升到母犬的70%~80%。同窝仔犬血清中被动免疫的水平高低不一,取决于这些仔犬摄入的初乳量。于生后8周前后,幼犬血清中的抗体滴度大多已经低于免疫保护所需的水平。
聽
上一篇:犬瘟热病毒
下一篇:犬瘟热病毒生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