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10月16日光明正式宣布和达能平静分手后,10月21日,有媒体大曝二者分手的内幕:原来早在去年12月,达能亚洲与蒙牛集团成立合资公司的时候,双方就签定了一个秘密协议,该协议规定达能将彻底退出光明,时间是一年。
一时间,作为事件第三方的蒙牛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洋食品大鳄与本土乳业巨头之间的合纵连横也引发多方猜测。种种迹象表明,“弃光明而图蒙牛”,已经成为达能在中国乳业市场的新选择。而有达能在低温奶特别是酸奶技术、市场运作经验方面的大力支持,在不久的将来,蒙牛将在多大程度上主宰中国乳品行业,成为行业的霸主,似乎已不再是天方夜谭。
近年来,中国乳业发展十分迅速,在短短的十年间里增长了10倍,成为全球第三产奶大国,并占到全球乳业新增销量的50%。相应地,作为中国乳品企业的第一梯队,蒙牛、伊利、光明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以蒙牛为例,这家被誉为有着火箭一般发展速度的企业,从1999年成立时的第1119名至今,经过8年时间,以每年翻番的增长速度,跃居国内同行业首位。今年9月份,蒙牛发布的2007年半年报同样让人吃惊。报告显示,今年1到6月,该集团收入100.212亿元,同期增长32.8%。而据此前伊利发布的半年报显示,伊利实现营业收入93.54亿元,将上半年业务收入为39.5亿元的另一大乳业巨头光明乳业远远甩在后面。形势似乎一片大好。
事实上,中国乳品企业一直有资源型乳品企业和城市型乳品企业的区别。前者比如依托内蒙古大草原的伊利、蒙牛,后者比如依托北京、上海的三元、光明。其中资源型乳品企业的代表蒙牛靠常温奶产品横扫全国,几年来,其常温奶销量一直雄居行业第一;而城市型乳品企业的代表光明则在附加值、毛利率高的巴氏奶和酸奶等低温产品业务领域取得领先优势。
但是,众所周知,常温奶一直是技术含量低、利润薄弱的业务单元,尽管从去年12月18日开始,蒙牛与达能成立的合资公司致力于酸奶业务并取得一定成绩,但技术和市场经验上的差距似乎在短时间内难以弥补。同样在巴氏奶领域,今年9月份,市场传出消息,蒙牛在“十一”期间携巴氏奶进入上海,但是业内人士一致认为,蒙牛要想在巴氏奶领域与地头蛇光明一争高下,尚须时间考验。
很明显,对于低温奶业务方面的短板,蒙牛乳业集团总裁杨文俊有着比外人更深刻的体会。在2007中国乳业协会年会上,杨文俊甚至有些“危言耸听”地宣称,“民族乳业已经走到了命运的三岔口”。杨文俊认为,目前中国年产奶量超过3300吨,在数量上已经进入全球前三,但以2005年销售额来看,近900亿的销售额,只相当于2004年雀巢137亿欧元的70%,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中国乳业产品中有80%同质化严重,缺乏技术创新,盈利能力低下。杨文俊的这一理性的反省,与其说是给中国乳品企业敲警钟,不如说是在提醒蒙牛人自己。
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言,对于蒙牛来说,有达能在酸奶领域的有力支持,无异于如“牛”添翼,但是要想迅速弥补其短板,避免企业之间在常温奶领域的低水平、同质化竞争,还要看蒙牛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内部机制能否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与时俱进。而“科技创新”也正是中国企业共同面临的课题。
如此看来,中国乳业最具有成为行业“霸主”潜质的蒙牛还要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聽
上一篇:蒙牛首款低温奶产品上海“首发”2007-10-26
下一篇:与光明分手后达能酸奶暂现断档2007-10-29